“三下乡”社会实践|微光普法照基层,青春志愿暖民心

发布时间:2025-09-01

浏览次数:11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法学专业知识与基层需求紧密结合,710日至17日,潍坊学院法学院“微光志愿团”张昕彤、柏雨晨、王璇、王泽阳、熊佳怡在队长蒋亚欣同学的带领下,分别赴山东、贵州、广西等地,开展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们围绕普法宣传、金融反诈、消防安全、关爱老幼等主题,以多元形式扎根基层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为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注入青春力量。

聚焦安全防护,筑牢基层安全防线

基层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微光志愿团”将安全知识普及作为实践重点,针对社区、商铺等场所开展精准宣传。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柏雨晨同学深入社区与沿街商铺,通过发放图文手册、现场演示等方式,向居民和商户普及消防安全知识。从灭火器使用方法到电路隐患排查,从火灾逃生技巧到商铺应急方案,柏雨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实用技能,帮助大家提升消防安全意识,筑牢社区安全“防火墙”。

金融诈骗是威胁群众财产安全的顽疾,尤其对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危害更大。在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王璇同学聚焦这一问题,开展“金融反诈进社区”活动。他通过案例讲解的形式,向居民揭露“虚假投资”“冒充电商客服”等常见诈骗手段,并特别针对老年人、农村转移人口等群体耐心讲解。为深入了解基层反诈现状,王璇还选取部分家庭进行入户调查,记录居民对诈骗的认知程度与防范措施,针对性强化宣传效果,助力提升基层群众的反诈“免疫力”。

普法与民生结合,践行法治服务理念

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是法学学子的责任担当。在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保利香雪山社区,张昕彤同学以“弘扬二十大精神,法典进社区”为主题,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他围绕《民法典》中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婚姻家庭、物权保护、邻里纠纷等内容,通过法条解读、案例分析等方式,让法律条文“活”起来,引导居民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法治观念,为社区治理注入法治动能。

情系老幼群体,用关爱温暖基层角落

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是基层关爱服务的重点对象,“微光志愿团”的志愿者们用陪伴与服务传递温暖。队长蒋亚欣同学走进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下辖的一个村庄,将关怀送到住在田间地头的一户老人身边。他与老人促膝长谈,细致了解老人的生活起居、健康状况及实际困难,还主动参与农活,帮忙采摘豆角,为老人赶集售卖减轻负担。这份深入田间的陪伴,既让老人感受到社会温情,也让青年学子切身体悟乡村老人的生活现状,为精准帮扶积累一线经验。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龙里乡,王泽阳同学驻守儿童之家,为当地孩子打造充实而有趣的假期。她带领孩子们做手工作品,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同时耐心辅导作业,帮助解决学习难题,让儿童之家成为知识与欢乐的汇聚地。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熊佳怡同学聚焦留守儿童群体,通过慰问交流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与心理状态,借助讲故事、做游戏拉近距离,再针对性开展课业辅导,弥补家庭教育缺位,让留守儿童在关爱中感受社会温暖。

 一周的实践中,潍坊学院法学院“微光志愿团”的志愿者们跨越千里,用专业知识服务基层,用真情实感温暖人心。从法治宣传到安全守护,从关爱老人到陪伴儿童,他们以“微光”汇聚力量,既为基层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国情社情的认识。此次活动不仅是法学学子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生动尝试,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光彩。






官方公众号

官方微博

诉求通道

Copyright © 2015-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法学院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