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社会实践|法典携行践初心,青春丈量助基路

发布时间:2025-09-01

浏览次数:11

为响应“百万大学生进社区·法治中国青春行”专项活动的号召,潍坊学院法学院2023级法学专业的同学燕晓珂、袁秋爽、张恩贤、姜懿盈、成馨悦在周鑫璐同学的带领下深入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这些地区的基层农村和社区,开展以普法宣传、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为核心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共同组成暑假“三下乡”队伍——青禾护卫队,致力于在此次假期期间深入基层和社区,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法学专业优势,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基层治理实践,服务乡村法治建设,助力平安社区构建。

7月10日,团队成员借助钉钉,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线上交流,为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分配任务,确定彼此的分工,借助百度等网络百科查找资料,确定关于民间借贷,土地承包以及消费者权益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线上交流,将案例精细化分析,确保讲解通俗易懂,法律知识介绍透彻,同时在线上准备期间,进一步完善实践活动的细节,在安排任务期间,团队成员们积极参与准备工作,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之后的活动安排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7月15日,成员们在自己家乡的村委会、社区活动中心等人流集中区域,设立法律咨询点,悬挂宣传横幅,发放精心编印的普法宣传资料包括但不限于调查问卷、宣传手册等等。普法内容聚焦与村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民法典》的知识,涵盖婚姻家庭、继承、物权、合同等基础的法律常识,以及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未成年人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实用法律领域。为提高普法实效性,团队成员结合农村的多发纠纷如土地承包、邻里矛盾、民间借贷,以及社区常见问题如物业管理、消费者权益,举办了多场案例解析讲座,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法律条文和判决依据。针对反诈骗,预防诈骗等主题,成员们设计了情景模拟的环节,引导村民识别“养老投资”等常见骗局,现场传授防范技巧。同时,团队成员们积极参与,配合相关部门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活动和社区建设的宣传,重点面向青少年群体及其家长普及法律知识,引导青少年树立法治观念,明确行为边界。这些形式多样、内容贴近生活的普法活动,有效提升了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依托法学专业的学习背景,团队成员们在服务点常态化为村民、居民提供基础的法律援助与法律咨询服务。同时在指导老师的远程支持下,耐心解答群众提出的关于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矛盾、劳务纠纷、小额债务等方面的法律疑问。针对农村老年人群体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法律知识相对薄弱的现状,成员特别加强了服务力度,深入农户家中,为老人提供面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重点讲解涉及赡养、继承、财产保护、防范养老诈骗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帮助老人了解自身合法权益,并对农村老人的法律服务需求进行了初步调研。在村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与梳理潜在的邻里纠纷和矛盾隐患,学习基层调解技巧,尝试运用法律知识在调解过程中提供法律依据和建议,促进矛盾双方理性沟通,助力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为维护邻里和谐、推进基层建设贡献专业力量。同时,团队成员在社区和乡村开展“法治小课堂”,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通过讲述法律小故事、播放普法动画、组织安全知识问答等形式,向孩子们普及自我保护、防范侵害、校园安全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和生活常识。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服务基层的过程,更是对团队成员们深化专业认知、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课堂。面对基层纷繁复杂的法律问题和具体诉求,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挑战。每一次法律咨询、每一次普法宣讲、每一次分发手册,都是对法律条文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检验。成员们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团队研讨,努力寻求解决方案,在实践中巩固了专业知识。深入乡村和社区的过程,团队成员直观了解到基层法治建设的进展、存在的困难以及群众真实的法律需求,对“法治中国”基层建设的基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确了作为未来法律人的责任与使命。活动同时锻炼了团队成员的社会调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激励着队员们未来继续扎根中国大地,将专业知识书写在服务人民、建设法治国家的实践中。


官方公众号

官方微博

诉求通道

Copyright © 2015-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法学院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