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社会实践| 躬身拂尘慰先烈,青春对话铸丰碑

发布时间:2025-09-01

浏览次数:11

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以实践行动赓续红色血脉,潍坊学院法学院“丹青铸魂”社会实践队于6月29日赴潍坊市革命烈士陵园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参观形式,实践队全体成员以户外劳动与讨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清洁墓碑、打扫陵园、事迹研读、主题讨论等板块,在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内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陵园内的树木郁郁葱葱,革命烈士纪念碑在阳光下巍然矗立。实践队成员手持抹布等工具分组走向园内开展清洁行动。队员赵伟宏蹲踞在烈士墓碑前,用抹布仔细清理铭文凹槽的积尘,再轻拭碑面。铭文上记载着战士牺牲时仅19岁,实践队擦拭的不仅是灰尘,更是岁月对英雄记忆的遮蔽。队员们擦拭完墓碑后,集体在墓碑前默哀,斑驳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字样重现清晰。另一组队员在陵园内捡拾塑料瓶、卫生纸等杂物。队员吴承凯在草丛中发现半掩埋的废弃口罩,用工具取出后感慨道:“先烈用生命守护山河,我们理应以行动守护他们的长眠之地。”

“丹青铸魂”实践队将整个陵园打扫干净后进入下一个实践内容:以墓区为课堂,走进先烈们的故事。在墓区的纪念碑上刻有英雄的事迹,实践队仔细阅读了庄龙甲英雄的故事。庄龙甲点燃了潍坊革命的“第一把火”,他作为山东省首位县委书记,创建了全省首个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在他的影响下,庄氏家族十余位英雄前赴后继投身革命,这段历史被镌刻在陵园纪念碑上,成为青年学子学习爱国精神的最好样板。队长刘家麟在了解相关资料后,为实践队成员讲解了潍县战役的英勇事迹。1948年4月,华东战场规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在潍坊打响。“潍县团”承担主攻任务,团长彭辉率部血战荷花湾。5连160名战士为掩护指挥部和群众转移,与数十倍敌军激战,仅17人生还。战士陈树生牺牲前在日记中写道:“若回不来,请替我看一眼新中国”。此役歼敌4.6万人,1432名解放军指战员长眠于此,其中525人至今无名。烈士用身躯铺就胜利之路,让信仰代代相传。他们每一个模糊的名字,都是新中国的注脚。

实践队在了解完英雄事迹后开展了“信仰与担当”的主题讨论。“当22岁的烈士为理想献身,同龄的我们该如何定义青春价值?”队员们经过讨论后得出回答:烈士精神不是历史标本,它活在每一个热血青年为祖国奋斗的心中,爱国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正是对烈士们最好的答复。

夕阳为纪念碑镀上金边,“丹青铸魂”实践队成功完成了此次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每个人都收获了很多,同时也多了一份担当与责任,青年学子当以奋斗为薪,燃亮新时代的征程。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终将沉淀为青年学子心中的精神坐标——英雄不朽,信仰永在!


官方公众号

官方微博

诉求通道

Copyright © 2015-

版权所有:潍坊学院法学院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