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与未成年人保护的决策部署,潍坊学院法学院“微光护未”法治实践队整装出发。7月10日至7月30日,这支由赵清悦担任队长,聂子晗、葛安楠、黄熙颜、申梦瑶、朱雅惠、姜梦爽、谭惠娟、高琳琳、宋宇轩等10名法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创新采用“分散执行、云端聚力”工作模式,各自返回山东临沂、东营、德州、日照、潍坊及河北邯郸、湖南郴州、广西南宁、新疆哈密等5省9市的家乡所在地,深入10个基层社区(乡村),以“法治微光·护航少年”为使命,聚焦《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落地难点,针对基层未成年人保护痛点,开展了一系列轻量化、精准化的普法实践。
聚焦痛点:直击基层未保两大难题
实践队前期调研发现,基层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长期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存在显著的普法空白,群众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与干预知识普遍匮乏;另一方面则是资源对接盲区,当问题发生时,家庭和基层工作者往往不知晓或难以有效链接保护资源。为此,团队摒弃了大规模集中宣讲的传统模式,确立了“分散执行、云端聚力”的行动策略,致力于用最“轻”的载体解决最“实”的需求。
轻量化实践:创新载体让普法触手可及
为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群众生活,团队设计了系列轻量化实践活动。
队员们将专业的分级干预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绿黄红三色能量贴”:绿色标注逃学、网络成瘾等Ⅰ级偏差行为,提醒家长早干预,可拨打12355求助干预;黄色指向校园欺凌、轻微盗窃等Ⅱ级不良行为,已违反治安规定,需重视纠正;红色警示暴力未遂等Ⅲ级违法行为,零容忍。除了这些三级能量贴,赵清悦还带领队员们还设计了一系列普法海报、法律小贴士,把它们张贴在村委会公告栏、社区服务中心等群众常去之处,让防护指引看得见、用得上。
“如果发现孩子偷偷拿了大人的钱,您会怎么处理?”“孩子跟同学打架,您觉得家长、老师、警察谁来管更合适?”“每天玩手机多久算‘玩太多’?”……在临沂后黄土堰村的树荫下、南宁青秀区中山街道的社区活动室里……队员们举着手机,镜头对准乡亲们孩子们,抛出一个又一个源自真实生活的尖锐提问。这些精心设计的短视频问题,直击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预防的认知模糊地带。没有照本宣科的法条宣讲,只有朴素的争论与困惑。队员葛安楠在日照五莲县富强社区拍摄时深有感触:“很多大叔大妈一听‘不良行为预防’就摆手,但当我们问‘您觉得孩子哪些小毛病不管会出大事’,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争论本身就是普法。”
云端聚力:汇十方乡土经验于一表
虽分散在不同的城市,实践队通过高效的线上协作平台紧密联动。队员们走访了10个地区的居委会、村委会,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当地未成年人保护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措施的落实情况。每日上传实践素材、交流发现的问题、分享有效经验,并进行即时研讨。从留守儿童帮扶档案的建立,到多部门联动机制的运行,再到网络沉迷干预的具体做法,队员们详细记录各地的经验与难点,最终整理形成《5省9市10村(社区)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对比表》等,为各地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
实效为本:青春智慧赋能基层末梢
“微光护未”实践队以“小切口、实举措”为鲜明特色,不追求形式上的宏大,而注重服务的可及性与实效性。普法采访短视频、三色能量贴、对比表等载体,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却有效填补了基层普法的“最后一米”,使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保护资源变得可知、可感、可用。
实践成果初步显现:在多个实践点,基层干部反馈普法材料的张贴显著提高了村民/居民对未成年人保护问题的关注度。更重要的是,这种由返乡学子结合乡情实施的“轻骑兵”式普法,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易推广的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方法雏形,为“群众懂法、资源可用、问题能解”的基层保护氛围注入了青春动能。
未来可期:微光不灭,护航不止
暑期集中实践虽告一段落,但“微光护未”团队的使命仍在延续。队员们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升级普法短视频库和三色能量贴体系,丰富内容并拓展应用场景;深度分析《5省9市10村(社区)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对比表》数据,形成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积极寻求与家乡所在地的共青团、妇联、司法所、社区/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常态化合作,推动实践成果的深化落地,让法治的微光持续照亮更多乡村社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