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特色
法学院秉承“厚德 博学 求是 创新”的校训和“尚法济世 明德笃行”的院训,坚持内涵建设,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对学生实务技能和职业伦理教育的培养,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显成效
面向社会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点以及学生个性发展,以学生为本,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类、分阶段教学,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法学院代表潍坊学院参加山东省模拟庭审大赛
“专兼结合、注重实践”的师资队伍彰显活力
专任教师通过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担任兼职律师、兼职仲裁员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现有双能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5%;建立了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制度,促进了校内外人力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房绍坤,法学博士,教授。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重点学科(民商法学科)学术带头人等。
肖金明,男,现为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政治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山东省首届优秀青年法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
高明芹,山东鸢都英合律师事务所主任。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全国总工会,2005)、全国优秀律师(中华全国律师协会,2005)
王重国,1991年山东大学法律系毕业曾任诸城市人民检查院检察长,现任潍坊市检察院检察长,2002年获山东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历任市检察院助检员、检察员、副处长、处长等。
马海兰,一级法官,现任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山东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模范法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全国优秀法官”。
“校地合作、双向互动”产学研合作体制成效显著
积极探索“校地合作”体制,依托合作平台,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培训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服务。现建有“山东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省级合作平台、潍坊公共安全研究院和潍坊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研究基地两个市级合作平台。
山东知识产权培训基地
潍坊市立法研究基地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5147号 邮编:261061
Copyright©2015-2017版权所有:潍坊学院政法学院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