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开展“美丽中国·青春行动”2025年青年绿色长征科考专项实践活动
近期,我校法学院“绿映黄河,志行天下”志愿服务队与青衿红齐实践队两支队伍积极响应团中央“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号召,深入黄河及白浪河流域地区,开展青年绿色长征科考专项实践活动,为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注入青春应答。
“绿映黄河,志行天下”志愿服务队:青春步丈流域畔,法润生态谱新篇
“绿映黄河,志行天下”志愿服务队循着黄河流域和白浪河流域的脉络深入山东德州、济南、潍坊等地,通过净滩护河、普法宣传、生态调研和剧目展演等多元形式,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实践中熠熠生辉。
净滩护河,以青春双手守护黄河清澈。志愿队来到了山东省德州市齐河黄河大桥下,开展“清理+普法”双线并行模式,沿大桥下方黄河滩区划定调研区域,队员们开展“净滩护河”志愿行动,清理各类垃圾;向过往游客发放《黄河保护法》宣传单页,结合案例讲解“非法采砂”“违规排污”的法律后果。
普法宣传,让流域治理深入人心。志愿队转战潍坊白浪河国家湿地公园。结合《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相关内容,队员们在公园人流密集区设置宣传展台,以“身边案例+法律解读”的形式,向游客讲解生活污水规范排放、岸边垃圾分类等行为对维护白浪河生态的重要性,不少市民主动分享日常护河观察,并表示将从减少随手丢弃垃圾等小事践行环保。在潍坊市高新区鸢都社区,他们以“专业普法+通俗宣传”为特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向社区居民普及法律知识。
生态调研,用脚步丈量母亲河的脉动。志愿队在济南、德州黄河滩区划定调研区域,重点考察水质、植被及生物多样性。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队员们发现部分流域存在塑料垃圾堆积、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队员们结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反复研讨后提出对策并计划将调研报告提交至当地环保部门。
剧目展演,以艺术之歌唱响保护心声。志愿队自编自导的普法情景剧短片《幸福的烦恼》《黄河的回响》在社区和课堂进行展演,通过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形式,让孩子们和老人们在欢笑中理解法律知识。
青衿红齐实践队:解码黄河治黄智慧,实干守护生态文脉
青衿红齐实践队紧扣“黄河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实践”主线,走进高村黄河历史文化苑、黄河滩涂、黄河文化馆及东明县融媒体中心,以实地调研、实践行动与成果传播,为黄河保护注入青春动能。
文化溯源,触摸治黄历史的“深度”。8月20日,实践团首站走进高村黄河历史文化苑。团队成员逐一对这些历史文化史料拍照、录像。通过访谈文化苑讲解员,团队还梳理出“高村段黄河历次抢险事件”“历代治河人物故事”,为后续科普创作积累了鲜活的“历史素材库”。8月21日,团队来到东明县博物馆黄河民俗展厅,团队访谈讲解员,梳理出“滩区迁建前后的生活变迁”“黄河农耕习俗”等内容,让治黄历史研究更具“烟火气”。
生态实践,彰显护河行动的“力度”。8月22—23日,实践团来到黄河滩涂开展“净滩护河”行动。滩涂上,废弃渔网与水草缠绕,塑料瓶、泡沫块散落各处,大家分工协作:一组清理垃圾,一组标记污染点,一组统计垃圾类型。
传播赋能,提升保护理念的“广度”。为让黄河保护走近更多人,实践团走进东明融媒体中心,与广播台团队开展深度合作。团队依托广播台历年积累的黄河湿地候鸟监测影像 、滩涂生态修复纪录片素材 ,共同完成守护黄河主题宣传视频的创作。实践尾声,团队深入高村村委会及周边多个社区,聚焦调研成果的宣传与转化,将黄河生态保护的青春智慧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从“绿映黄河,志行天下”志愿服务队的法治护河实践,到青衿红齐实践队的生态文脉守护, 法学院两支队伍以脚步丈量流域脉络、用行动践行青春担当,为流域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交出了饱含青年智慧的答卷。
下一步,法学院将以此次暑期实践为重要支点,持续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引导更多青年学子从“实践参与者”成长为“生态守护者”“理念传播者”,让青春力量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不竭动能。

